台灣近代葡萄酒的歷史,可說與台灣菸酒公賣局息息相關。1965年,彰化永靖鄉邱深江在二林鎮西斗里種植釀酒葡萄─「金香葡萄」1.3公頃成功後,從此開啟了台灣釀酒葡萄產業的黃金時期。當時公賣局開始收購契作釀酒葡萄,葡萄農每公頃收益可達80萬元,在當時是驚人利潤,因而吸引許多農民加入種植。
公賣局收購葡萄以甜度做為標準, 15°Brix每公斤收購價25.5元,糖度每增加1°Brix則加收1.9元;低於15°Brix以下每公斤收購價仍達5.8元。因為以糖分為收購標準,葡萄果農不斷改良種植技術並提升甜度。當時的種植主力是釀造白酒的金香葡萄,甜度可達18~19°Brix,以及甜度可達16~18°Brix的黑后葡萄。在全盛時期,彰化的二林和台中的后里、外埔是金香和黑后葡萄的主要產地,尤其是二林的葡萄園種植面積達1,848公頃。
1996年菸酒公賣制度廢除前,公賣局停止收購釀酒葡萄,為了減少葡萄果農的損失,並鼓勵大家轉作其他作物,公賣局撥出14.8億元辦理「廢園獎勵金調整案」,補貼砍除葡萄植株契作戶每公頃54萬元、非契作戶補貼40萬元。在當時,全台灣的葡萄園從5,200多公頃驟減至一半,廢園中也不乏40年樹齡的老葡萄樹。
1999年發生921地震,為了振興中部產業,農政單位自2001年底開始輔導921災區之農民組織(農會、農業合作社、產銷班等)成立農村酒莊,推動製酒技術、酒莊經營與酒品銷售等輔導措施,之後更開放民間合法經營酒莊。目前台灣約有380多家合法酒莊,而以葡萄酒為主的彰化縣二林鎮,在全盛時期有超過20家以上的葡萄酒酒莊,稱得上是台灣葡萄酒的主要產區。
彰化二林為了提升葡萄酒的品質,自2005年起開辦紫晶盃葡萄酒評比大賽,起初參賽對象只限二林地區的葡萄酒莊,且嚴格規定必須採用鮮果釀酒的酒品才有資格 參賽;項目分甜酒、干酒和蒸餾酒三組,同時也經營以葡萄酒銷售為主力,佔地2500坪的台灣酒窖,展售台灣酒莊釀製酒品,成為二林各大酒莊的展售櫥窗。